![]() |
本栏目:薛范活动情况报道 |
艺海无悔五十载 乐韵萦绕一代人 ——访著名音乐学家、翻译家薛范
|
|
王 海 玲
|
薛范先生是坐在轮椅上接受记者的采访的,当记者向他问好时,薛范先生清癯的面容浮起温和的微笑,这微笑给采访定下了一种轻松的基调。
■“我个人的翻译生涯是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
“纪念薛范先生音乐翻译生涯50周年音乐会”可以说是薛范先生的歌迷自己组织的,除了昨晚在清华科技园(珠海)创业大楼国际会议厅举行的这一场外,举办的地点还包括:上海、北京、武汉、中山和澳门。珠海的这一场音乐会就来自本市两位薛范先生歌迷的撮合。在上月珠海市第六届人大会议期间,市群艺馆副馆长郝新豫和清华科技园副总经理刘薇同为人大代表,在开会间隙,两人谈到澳门将举办“纪念薛范先生音乐翻译生涯50周年音乐会”,市群艺馆旗下有在国内重要合唱比赛屡获大奖的室内合唱团,而清华科技园则有设施良好的国际会议厅以及一大批热爱俄罗斯音乐的发烧友,大家何不携手在珠海也举办一场类似的音乐会,让美妙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在珠海的夜空飘荡……创意一出,立即得到各方面热烈的响应,于是便有了昨晚清华科技园的绕梁之音。
谈到音乐会,薛范先生谦和地说:“我个人的翻译生涯是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我为什么同意举行音乐会呢?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广世界名歌名曲。”在薛范先生看来,今天的年轻人除了港台、欧美之外,已经不知道其他国家有些什么好歌曲。
1953年,对于薛范先生来说,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年份,那一年,年仅19岁的他,在上海《广播歌选》杂志上发表了他翻译的第一首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薛范先生说,当时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苏联歌曲,是因为当时我国和苏联联系最为密切,资料也最为丰富,当他从《和平战士之歌》将视野逐渐扩大,才发现原来这个民族的歌曲是那样地质朴和优美。提到歌曲,薛范先生为记者澄清了一个观念,即俄罗斯民歌与前苏联歌曲并非一个概念,后者仅仅指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74年间创作的歌曲,而前者涵盖的面则广得多。1953年,19岁的薛范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头闯入翻译园地,从那时到现在,50年的岁月倏然而过,薛范先生在回首往事之际,无限感慨地对记者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自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被父母亲戚养着……”
薛范先生之所以有如此深重的感慨,原因在于他有一个极其坎坷的身世。
■两岁被小儿麻痹击倒,18岁被拒大学门外
1934年9月,薛范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是工厂的高级职员。两岁以前,薛范看来是那么好,他童稚的笑脸如阳光般灿烂,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聪明的男孩,语言上特别有天赋。然而,命运在薛范两岁时向他展示了狰狞的面目——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病症使他下肢瘫痪,就此永远与拐杖和轮椅为伍。
由于两岁患病,薛范对于曾经有过的步行已经全然没有记忆了,这个身患残疾的孩子,从懂事起,活动范围就被局限在窄小的空间。他看着家里的其他孩子每天活泼地跑进跑去,只有他仿佛被施了魔咒,永远只能“钉”在床上,“钉”在轮椅上……在身体被“钉”住的同时,随着年纪的长大,他更多地陷在自己的思维里。薛范可以说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当父母因为他的残疾而对他格外关爱时,他却想着自己如何才能自立,如何才能不被父母永远地养着。生存之计在当时还处于一片模糊之中,但薛范知道学习对于他比别人更具有意义,别人学习不好的话,还有体力可以出卖,而他如果学习不好,就只能当寄生虫,只能将父母和亲戚奉为永远的“饭票!”而这是他坚决拒绝的,为了躲避这种可能的“结果”,薛范在学习上格外努力,他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上学,为了不上或者少上厕所,他甚至习惯了上课不喝水,就这样,在艰辛中他依次上完了小学、中学和高中。工夫不负有心人,1952年,18岁的薛范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然而,当薛范兴冲冲到学校报到时,校方发现他下肢严重瘫痪,断然将他拒之门外。
打击是巨大的,内心的悲怆也是深重的,郁闷了一些时日,薛范重新振作起来,他每日在家跟着广播学习俄语,利用一切机会向人讨教。1953年,这个被大学拒之门外的青年,发表了他翻译的第一首苏联歌曲。
薛范告诉记者,他得到的第一笔稿费是12元,他用这笔钱买了俄汉词典。
在语言上,薛范先生绝对可以说是天赋甚高,他懂得多国语言,包括俄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薛范先生告诉记者,他翻译最主要是使用俄语和英语,对于小语种的歌曲,一般是转译或者与他人合作。
选自《珠海特区报》2004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