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年轻网友来信摘录

 
 
 

 

石文凯来信摘录

 

尊敬的薛范先生,您好:
    …………
    我叫石文凯,今天16岁,是一名正在读高一的学生。早在上初二时,我就想给您写信,但没有您的地址,这一愿望没能实现。和您众多的歌友歌迷一样,我也是一名俄苏歌曲爱好者。我已经听过了60余首俄苏歌曲,但由于不懂俄文,会唱得并不多。和其他的歌友歌迷相比,只能算是初学者吧!
    由于年龄小,没有经历过那特殊的年代。我是在无意中爱上了俄苏歌曲。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央视播放了一部中俄合拍(也许是乌克兰)、安德烈•萨米宁主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剧。那时还很幼稚的,我不知道谁是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也不爱看此剧。但唯独对此剧的主题曲《远在小河对岸》情有独钟。当时只有一个感觉:好听。不看电视剧,也要把歌听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俄罗斯歌曲。后来,在2004年的春晚,博林自弹自唱了一首搞笑版的《卡秋莎》,很有意思。我学会了,唱给同学听。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渐渐爱上了俄苏歌曲。
    我爱俄苏歌曲,是因为它那独特的音乐旋律。它的音乐旋律风格独特,不同于其它的国家、民族。我爱俄苏歌曲,是因为它那独特的民族乐器。手风琴、三角琴与伏特加、列巴、套娃一样,几乎成了俄罗斯民族的代名词。我认为,手风琴是乐器中最美丽的,它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智慧。巴扬飞舞,边跳边唱,真是令人惬意。我爱俄苏歌曲,更是因为它那广泛而又深刻的内涵,它们有的表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有的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残酷;有的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强烈愿望。这是一本用音乐编写的俄罗斯民族史。这正是我热爱俄苏歌曲的部分原因。
    然而,如今的中国乐坛,却被大量的庸俗、无聊的流行歌曲充斥着。有些歌手为了商业暴利,编写大量毫无欣赏价值的歌曲;有些歌手靠哗众取宠来博得歌迷的惊呼。而俄苏歌曲正是中国乐坛的一支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可惜的是,我的同学、朋友无人与我志同道合,令我惋惜至极。
    听俄苏歌曲是一种听觉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尤其是反法西斯歌曲,每每听来都让我热血沸腾。真的,一次电台播放了一首《共青团员之歌》,听着听着,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
    我不但热爱俄苏歌曲,而且也深爱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俄罗斯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令我痴迷。我盼望着有一天能踏上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现在,我经常收听“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以更多了解俄罗斯的国情。
…………

                                                             
石文凯
                                                            2008年寒假


按:石文凯是一位天津的高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