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年轻网友来信摘录

 
 

 

金威来信摘录

 

     ……我从小就不喜欢流行歌曲,但真正大量接触俄苏歌曲是在高中。当时我上高一, 因学校组织的活动认识了志趣相投的师姐(当时她高二),后来她把您编写的《重返俄罗斯音乐故乡——俄罗斯名歌100首》借给了我,使我有机会开阔眼界。后来就是自己想办法找书,找网站,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搜集相关歌曲和资料。您的《1917-1991苏联歌曲珍品集》、《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俄罗斯和苏联合唱珍品集〉我也是这个假期才买到的(并且是托我妈专程到中国电影出版社去买)。  虽然《1917-1991苏联歌曲珍品集》早已在我们中间流传。这两首歌也是从中找到的。我敢说,我周围的长辈们虽然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很少有人还在关注这些歌曲。

    她们吸引我的,是理想主义的激情,是美妙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她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正在失落的精神!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然要深究她的一切。红色的苏联为什么解体?我到处查阅资料,却越来越发现我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当然这两首歌曲也是一种手段。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富有鼓动性和号召力,他的《列宁》我每每阅读,都感到心潮澎湃。杜纳耶夫斯基是伴着《你不要忘》的歌声逝世的……这些无不令人感动,您更是如此。自从了解了您的事迹,我就十分敬佩。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看到节目预告,上面有您的面孔,我马上凑到电视跟前看;预告中的节目临时换了,我于是又等了一个星期,一直在查中央电视台网站上的节目预告,直到电视上又预告为止。在《作家文摘》上见到一篇介绍您的文章,我看了好几遍。这些材料是如此稀缺呀!而当今,又有谁能对一位译者有这样的感情呢? 这在流行歌曲的听众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首流行歌曲可能很多人会唱,但是在当今,他们永远不可能以此找到朋友,反而可能是情敌,或者互相嫉妒……俄苏歌曲虽然知音不多,但我们可以凭着他找到战友。她是前进的,因为“同所有青年一样,你也会遇到一个姑娘,她会伴你一路前进,勇敢走过风和霜……” 就连爱情都是如此纯洁啊!

    俄语的教科书我借到了,但时间很紧张来不及学,只有到大学再说了。我周围的人喜欢俄苏歌曲的甚少,除上面提到的师姐,还有意在北大英语系读大二的师哥,偶尔能见上一次面。我们年级四班的一位同学,前些日子我还给他拷贝苏联国歌来着。其他人则没有很大的兴趣。我们英语课,因各种原因有时会罚唱歌,我经常被罚,并总是唱俄苏歌曲。为了符合实际,还需找英译.。这样,因为没有伴奏,英译的音节数不同和我的嗓子太差等原因,我未能普及俄苏歌曲,现在还感到遗憾,觉得自己功底不够,致使事与愿违。

 

                                                   

                                                           2004年9月24日

 

 
按:金威写这封信时,还是北京的一位高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