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活动情况报道

 
 

薛范:激励我们崇高理想的歌曲将和我们同行

    20076月下旬,中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和翻译家薛范应俄中友好协会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首次赴俄访问。作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2000余首世界各国歌曲的译者, 628日在莫斯科的老北京饭店,薛范接受了俄新网、新华社、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联合采访。

 

俄新网记者:薛范老师,您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对当代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您的事迹能够鼓励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能向我们的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您的创作生涯?

 

薛范:我2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小学和中学都是家里人背我去上学。一直到中学毕业。高中时非常喜欢无线电,梦想将来做一个无线电工程师。毕业之前,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像你这样的身体是不适宜去读理工的,建议我学文科,最好是学俄语。当时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他说苏联有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我们去介绍,但是俄文的人才比较少。我衡量了自身的条件,我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报考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报考录取了,前去报到,校方看到我的身体情况,拒绝我入学,因为当时我们中国对残疾人还没有入学政策。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就是体检的时候,大夫忘了注明我“肢体残疾”。所以我以健康人的身份考取了大学,以残疾人的身份被拒绝入学。在这以后,我就自学俄语,后来还自学了其它的外文。英文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念过了。

 

当时年轻,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喜欢唱歌,最吸引我的就是解放初期的那些陕北的民歌,中国的革命歌曲,再有就是苏联歌曲。有些歌曲是我在学生时代就唱过的歌曲,比如《卡秋莎》、《伏尔加船夫曲》、《小路》,这些歌曲都不是我翻译的,而是我的前辈;1953年我尝试翻译了第一首歌曲《和平战士之歌》,现在已经54个年头了吧,我一直在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工作,当然不仅是俄苏歌曲,还包括其它国家的歌曲,但是其中俄苏歌曲占了很大比例,大约有800多首吧,虽然我翻译的其他国家歌曲比俄苏歌曲要多。但是影响最大最出名的还是俄罗斯的歌曲,以至于许多人只知道我翻译俄苏歌曲,不知道我还翻译别的国家的歌曲。

 

常有记者问我,俄苏歌曲和其它国家歌曲相比有什么区别。这个说起来很复杂,但我可以说一点:苏联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给了我最好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教会了我到底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他活着应该干什么,怎样对待人生。我觉得这是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给我最大最深刻的影响。

 

我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珍品,但是跟俄苏歌曲相比,我觉得它比任何国家的歌曲都要好一些。美国歌曲也很厉害,但是它的题材都是爱情歌曲。俄苏歌曲不一样,歌曲的主人公是普通老百姓,是普通劳动者,像工人,农民、地质队员、航天员等,它唱的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这些歌曲把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甚至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是任何国家的歌曲都没有的。再者,这些歌曲不是表现概念化、教条化的东西和说教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它有艺术的成分在里面。所以直到现在,我对俄苏歌曲的介绍是乐此不疲。就是这样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您怎样评价这个活动而且您对这项活动有什么期待?

 

薛范:中俄两国的关系史上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从1960年开始,我就不能翻译苏联歌曲了,直到1985年两国关系解冻以后,我才重新开始创作。这25年的空白是很痛心的,我一直觉得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也是伟大的国家。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两国领导人提出:我们两国应该是好朋友、好伙伴、好邻居,我认为非常对。去年中国先办了“俄罗斯年”,接下来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这非常得人心。以我的接触,我觉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人,心里都还存在着过去的那个阴影,而消除阴影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我发现:我们在交流时候,我们对过去那段不愉快的历史都相当痛心,都意识到我们两国不应为敌。

 

目前我们对俄罗斯的了解不算太多,俄罗斯对我们的了解更是太少太少了,这里有语言方面的原因,而交流少是更重要的原因。我希望俄罗斯方面要增强对我们的了解,把我们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俄罗斯。去年,和一个俄罗斯科学家代表团会见时我说,我们把俄苏歌曲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基本上都翻译过来了,但我知道,你们很少翻译介绍我们中国的歌曲。那位团长——茹柯夫院士回答说,“因为俄罗斯没有薛范”。“俄罗斯年”结束了,“中国年”也要结束的,但是我希望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一年比一年增强。

 

新华社记者:薛老师,您刚才说您是第一次来俄罗斯,那么您对俄罗斯有什么观感?

 

薛范:从1953年算起,我从事俄苏歌曲的翻译工作介绍已有54个年头了,但是从来没有到过俄罗斯,这是我此前的一大遗憾。别人以为我到俄罗斯不只去过多少次呢。叶利钦总统授予我“友谊勋章”,很多人以为我是在俄罗斯受的勋,其实那是他来中国的时候,在驻华大使馆授勋。这一次我能够成行,是俄中友好协会,尤其是他们的副主席库利科娃,还有就是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是他们共同促成的。来了以后呢我有的确感到震撼。按照计划,我参观了红场、无名战士墓、俯首山和胜利纪念馆,在纪念馆里,看到满墙都是战争中牺牲者的名字,用金字刻着,我特地问了一下:能不能找到卓娅·柯斯莫杰勉斯卡娅的?哎,真的就找到了!

昨天我去一个杂技场,进门就是一座小的纪念碑,上面刻着“纪念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杂技演员”,下面是牺牲者的名单。在纪念碑的后面还有一堵大理石的照壁,上面刻着“牺牲了的朋友们,你们早已经不和我们在一起了;但是永远存在的是和平、生命和我们的杂技场”。这样一个小小的杂技场都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士,相比起来我们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差一些。我觉得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向他们学习,我们光有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抗战不是8年,而是14年,中国是最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牺牲人数最多的国家。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

 

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薛老师,您觉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对俄罗斯文化和俄苏歌曲是否还感兴趣?

 

薛范:这个问题我要专门说一说的。在我们现在的媒体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西方的东西,没有或者很少有俄罗斯的东西。我曾经不止一次对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朋友说,俄罗斯是一个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就说音乐吧,她给世界贡献了格林卡、柴科夫斯基、肖斯塔柯维奇、普罗科菲夫……那么多的好东西,实在不应该。你想我们年轻一代从小接触的就是麦当劳、肯德基,他觉得最好吃的就是快餐,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快餐文化。你跟他们说,川菜、京菜、粤菜怎么好吃,他们没有这个体会。现在就是要借举办两个“文化年”这个东风,有意识地——不能光说是收视率的问题,收视率是可以上去的——介绍俄罗斯的优秀作品(当然也包括其它国家的优秀作品)。我们不是常说要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吗?要有开放心态吗?我们不是老说多元化吗?我说话可能比较尖锐。我们说的是多元化,实际是单元化,西方化。你说多元化,那么,关于俄罗斯的歌曲我们知道多少?不知道;英国歌曲呢?不知道;法国歌曲呢?也不知道。甚至我们邻居印度、韩国、日本的歌曲,我们也知之甚少。除了美国歌曲,我们对其它国家的歌曲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真正地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做到真正的多元化。中央电视台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其实,不见得我们的青少年不喜爱俄苏歌曲。有人跟我说,俄苏歌曲不好,年轻人不喜欢。我就反问他:你听到过哪些俄苏歌曲呢?他说,我知道呀,《三套车》、《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我说:一个人凭四五首歌曲就断定自己喜欢不喜欢?如果我跟你说,我不喜欢摇滚乐,我从来都不听摇滚乐,那你一句话就可以把我噎死:你既然没听过,怎么能说喜欢不喜欢呢?同样地,没听过俄苏歌曲,怎么就说不喜欢呢?年轻人,只要他们喜爱音乐,只要他们有音乐的耳朵,他们绝对不会拒绝俄罗斯音乐的。我可以告诉你,美国音乐,以摇滚乐为主流,非常厉害,它一下子就能抓住你,调动你的情绪;而俄罗斯的歌曲,它是渗透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灵。我举个例子:从1960年起,俄罗斯音乐在我们舞台上沉寂了25年,1994年我们组织了一台俄苏歌曲音乐会专场,结果连演出了50多场。你说哪个国家的歌曲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因为它已经在我们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我们常说“情结”,我们有“俄罗斯情结”。这个“结”,是什么?昨天我们一些朋友还在研究“情结”二字怎么翻译,最后有人译作 Россия——любовь моя(俄罗斯——我的爱),你看,是爱——这就是情结。所以我说:只要是我们有机会给青少年介绍俄苏歌曲,他们一定会喜欢上的。因为俄苏歌曲教给我们去追求崇高的理想,追求美好的生活。我想你们可能也感觉出来,我说这些话是带着感情的。

 

新华社记者:那么中国对俄罗斯现代的音乐和歌手有没有了解?

 

薛范:由于交流的渠道不通畅,了解得不多。中国比较熟悉的流行歌手有阿拉·普加乔娃,近年来还有维塔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作曲家是巴赫慕托娃,就是今天下午我去见的那位当代著名的歌曲大师。

 

新华社记者:那么您下一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薛范:传统的歌曲基本上已经翻译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翻译介绍当代的歌曲了。你是常驻的记者还是临时的?(记者:常驻的。)你也是年轻人,应该帮助我。你最好成为“薛范驻莫斯科特派记者”(笑)。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能够把信息什么的提供给我。我们缺乏的是当代的歌曲谱子,没有“米”,巧妇也做不出饭来。

 

新华社记者:有些歌曲可以在网上找到的。

 

薛范:对,对。不过,你知道,歌曲放在网络上也有缺点,比如,上年纪的人不太会用电脑。我们要推广歌曲的话,一定要不断地提供新鲜的东西。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讲,无所谓老歌新歌,对他们来讲都是新的,他们都能够欣赏,都能够接受。俄苏歌曲有个特点:它的音调略带些伤感。伤感,但不会令人消沉,不会令人颓废。你看某些港台流行歌曲,你都不知道它在唱些什么,工作没意思,爱情呢?爱情也没意思,生活也没意思——折腾个没完没了。你看俄罗斯的歌曲,听了以后,有些伤感,淡淡的哀愁,直接撩拨着你的心,让你细细地去品味人生、思索人生。

                                                                     《文艺报》2007年9月15日摘载

 

注:照片为俄中友协库利科娃副主席在莫斯科老北京饭店旅俄华人欢迎薛范先生访俄的欢迎会上讲话。(照片为本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