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活动情况报道

 
 

 

'97初春杭州刮起“薛范”风

 

孙  以  诚

 

初春的杭州春意盎然。(1997年)3月1日,位于六公园的省外文书店今天出现了少有的热闹景象,人们从杭州经济广播电台播出的著名译配家薛范上午将在杭州签名售书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从杭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闻讯赶来要求签名购书的人群把二楼音乐书店几乎挤满。为了得到仰慕己久的薛范先生的签名,柜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坐在轮椅上戴着眼镜,身躯瘦小的薛范更是不顾疲劳,从9:10到11:30,手不停歇地签名。短短两个半小时售出了五百多本《苏联歌曲珍品集》和《世界电影经典歌曲五百首》。省外文书店的王国梁副总经理惊呼“真没想到杭州竟有这么多的苏联歌曲迷!”

当日下午2时在杭州宝善宾馆8楼歌舞厅举行的“薛范歌友联谊会”更是全场爆满,众多的歌友将薛范围在中间,讲述自己对苏联歌曲的怀念与热爱,抒发自己对薛范辛勤工作的崇敬之情,并纷纷唱起心爱的苏联歌曲……。

3月2日,杭州经济广播电台又邀请薛范在电台与“老歌新点”栏目主持人华芳一起实况播音。许多听众打来电话,向薛范述说与苏联歌曲之间的动人故事,向译配家表示深情的谢意……。直至薛范离开杭州后,人们对薛范的热情仍有增无减,听众来信来电不断,以至电台连续几天又重播了薛范的录音直播。

人们惊喜地发现:'97初春杭州刮起了“薛范风”!

要说杭州为什么会刮起“薛范风”?事情还得从杭州经济广播电台主持人华芳小姐与他的一位铁杆听友庄芬芳女士的故事说起:

庄芬芳195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攻读俄语,苏联歌曲成为当时同学们最爱唱的歌。恰好同窗中有一位女同学就是薛范的妹妹,从她口中得知在她家里有一个两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而下肢瘫痪的哥哥,这些苏联歌曲就是她哥哥翻译的。从那时起,庄芬芳就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女同学的哥哥产生了敬意。文革中她所珍藏的6本苏联歌曲都作为封资修而无影无踪了。到了1985年为了得到心爱的苏联歌曲,她特地自费订阅了北京外语学院刚复刊的《俄语学习》杂志,至今不断。因为每一期背后都附印一首苏联歌曲,每当得到一首歌篇,她就分给在杭的歌友们传唱。去年她听说薛范出版了两本歌集,曾托人上北京下广州遍寻未着,同年10月,她随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合唱团赴京参赛,在京又见到了当年的同学,她嘱咐薛范的妹妹一定要得到她哥哥的两本书。不久如愿以偿。在上海的薛范给她寄来了两套4本歌集,欢喜得她到处向歌友们推荐,同时更激起了她想见薛范的愿望。带着对苏联歌曲的深情怀念与对薛范老师的敬佩之情,她拨通了华芳小姐的电话,激动地向她推荐了薛范与他的两本歌集。

话说华芳小姐这位朝气蓬勃、青春可人的杭州姑娘,是杭州新闻界的十佳主持人之一。她主持的“老歌新点”栏目三年来己拥有了一大批以中老年为主的听众群。当她接到庄老师的推荐电话,脑子一转马上就想起了电话采访,于是第一次与薛范的电话采访就于97年1月26日在杭州直播了。许多听众打来电话向他表示敬意,更有许多人询问要买那两本书。薛范说:“书是有,但积压在出版社的仓库里,读者想买,但书店不敢进,因为不是通俗歌曲,书店怕没人买,因此这是当前的一个怪现象。”于是华芳记在了心里,自此之后,华芳跑遍了杭州的书店,却真的碰了不少钉子,但她不气馁,径直找到了省外文书店的王总。巧的是王总也是一个苏联歌曲迷和“老歌新点”的听友,那天他因病休息在家,听到了薛范的电话采访,当即与华芳小姐一拍即合,果断拍板向北京订购了400套(800本)薛范的歌集,并与杭州经济广播电台联合在杭州搞一个由著者薛范出席的签名售书活动。

3月1日的签名售书活动,说实话王总心里也没底,可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天上午的售书式在外文书店的历史是破天荒的轰动!尚未开门,门口己排起了长队,二楼音乐书店的柜台几乎快要挤垮了。排队前来购书的有杭州众多中老年合唱团的团员、有白发苍苍的教授,更有众多年青的大学生、研究生、机关干部。世界羽坛名将叶钊颖的父亲也来了,慕名前来购书的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薛范的崇敬之情,向他赠送了数不清的各式礼物。一对年青的情侣向他献上了一大束黄玫瑰,说了声“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好歌”之后就悄悄地走了;杭州大学外语学院的院长将一本俄罗斯歌曲集送给他,说:“这是苏联一位物理教授过去在杭大访问时送给我的,这本书对于你将比我更有用,我想转赠此书来表示我对你的敬意。”而这本书恰恰是薛范所没有的,令薛范如获至宝。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对薛范说:“你以后需要什么资料,我全力提供。”一位大学生说:“我在学校参加歌咏比赛时就是唱你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获奖的。”他一下子买了两套。杭州照像机研究所离休工程师、杭州爱乐合唱团的俞泽民买了8套歌本,他说:“当年我们在杭州参加军事干校时,就是唱着《共青团之歌》,在谭震林、谭启龙的送行下踏上抗美援朝前线的。即使在今天唱起这首歌,仍会使我们热血沸腾,倍受鼓舞!”一位爱乐合唱团的毛女士在排队时,有几位大学生要她签名,毛女士大有受宠若惊之感,大学生说:“我们崇敬薛范,也崇敬老一辈唱苏联歌曲的人,我们年轻人也爱唱苏联歌曲,希望你们合唱团能举办培训班,让我们也参加合唱活动。”

短短两个半小时,上柜的250套(500本)歌集被杭州的歌友一抢而空,连书店的工作人员都颇感奇怪:“薛范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当日下午2时在杭州宝善宾馆八楼举行的“薛范歌友联谊会”场面更是感人。当我准时到达联谊大厅时,令我惊讶的是这里早己坐满了清一色的中老年人!我顿时感触万分,这是整整一代人,是在苏联歌曲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人,是经历过岁月磨炼的人啊!他们不顾年迈体弱,互相结伴或搀扶着自发地来到这里,向薛范说一句:“您好!”道一声“谢谢!”

当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庄芬芳就激动地上台握着薛范的手说:“40年了,终于在杭州见到了您!”接着她向大家讲述了40年间的不了情,并深情地唱起了《喀秋莎》。谁知,歌声刚起,早己按捺不住激情的蔡群老师急步上台抢过话筒说:“一听到《喀秋莎》,我就激动不己!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下《喀秋莎》与我一家人的故事。”原来蔡群在50年代考上杭州大学俄语系后,就与《喀秋莎》结下了不结之缘。她的俄文名字就叫“萨莎”,词尾带一个“莎”字。那时学校排节目,联欢会的压台节目就是《喀秋莎》,同排节目的男友就是在唱《喀秋莎》的歌声中相识相爱的。“尽管人生几多磨难,每当唱起《喀秋莎》就使我们振奋,《喀秋莎》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去年我丈夫重病住院,我又在电台的直播中,含着热泪为他唱起了《喀秋莎》,在医院的丈夫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高兴地病也好了大半!”没等蔡群说完,一大群会唱俄语歌曲的老教授自发地走向薛范同声高唱《喀秋莎》……

联谊会上,人们以种种方式表达对薛范的尊敬感激之情,一批一批的人轮番上台唱起熟悉的苏联歌曲。人们关切地叮嘱薛范要保养好身体,为人们译配更多更好的歌曲。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向薛范赠送了他最喜欢的俄语版的《黄河大合唱》的录音带。

3月2日上午,杭州经济电台又邀请了薛范进行了第二次电话现场直播,许多昨天不知道消息的人接连打进热线,要求得到薛范签名的书。一位姓刘的浙江大学研究生昨天在实验室工作了一天,不知道售书的事,他打完电话后,冒雨骑车买了书赶到电台等候薛范签名。一位宋先生深情地叙说他在北大荒当知青时,躲在帐篷里偷偷学唱《山楂树》等令人难忘的苏联歌曲,他说:“这样的歌曲才是真正的高雅艺术,她能净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一位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姚勤姑娘热情地对薛范说:“我们年青人非常喜欢你译的歌,希望你能到校园去推广俄罗斯当今流行的新一代的歌,我们年青人也一定会象当今的中老年人一样,热爱并欢喜这些歌曲。”薛范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向姚勤姑娘请教了如何才能“打”进校园的办法?姚勤表示愿意出力,通过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帮助薛老师到校园推广。

还有的听众建议要将这些好的苏联歌曲制作成VCD,用现代化的手段向更多的人们传播……

热线不断,热情不减。用薛范的话来说:杭州人的热情简直要把我烤糊了!”

薛范的杭州之行是开春以来杭州文化活动的第一个热点,耐人寻味的是,他不是什么光环耀眼的歌星、影星,可他却比歌星影星拥有更多的知音歌友和发自内心的崇敬者;他不是一个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名人”,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在斗室耕耘的歌曲译配者。40年来他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障碍,翻译了1700多首世界各国歌曲,为外国影片译配了300多首插曲,其中有苏联歌曲700多首,可他得到的报酬却不及歌者的十分之一,如今他的生活仍很艰难。可是人们心里明白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人们记住了一个从五十年代直到如今,一个以音乐为旗,与命运抗争,为中国人民译配好歌的名字——薛范!

 
                                                      原载《音乐周报》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