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栏目:薛范文苑 |
|
红莓花儿——一个美丽的错误
|
薛 范 |
《大众电影》2001年第3期刊出了孟广钧先生的《错把荚迷做红莓》一文,文章主要谈及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俄苏歌曲《红莓花儿开》翻译版本的:孟先生认为目前各种出版物刊载的《红莓花儿开》其实是他和瞿维先生译配的,却错署为“佚名译配”。关于这一点,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提供给关心这首歌曲的朋友们。 据我所见,这首歌曲先后有过3种中文译本。最早的一个译本是王毓麟译配的,发表在上海的《广播歌选》1951年10月号(总28期)上,歌名译作《哦,雪球花在盛开》,译词如下: 哦,雪球花盛开河边原野上, 我爱那个年轻英俊的青年, 但那青年爱着自己的不幸,
我找不出一句话来叙述它。 他却一点不知道这件事, 有个姑娘一直都在怀念他, 雪球花儿飘落在那小河上,
姑娘的爱情永远不变永久长。 姑娘的爱情每天不断在增长, 我要怎样才能把爱情告诉他? 我要怎样才能说出心里话,
我亲爱的人自己去想吧。
《广播歌选》在当时,是我国唯一的一份歌曲刊物,影响极大。在该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作品都广为流传,奇怪的是,唯独这首《哦,雪球花在盛开》却无人问津。在现在看来,这一译文的第一段词中还有着明显的翻译错误(“青年爱着自己的不幸”)。 几乎与此同时,《大众电影》1951年12月号(总第30期)上刊出了孟广钧、瞿维的第二种译本,歌名译作《红莓花儿》(末尾没有“开”字),译词如下: 红莓花儿开在野外小河旁, 一位可爱的人儿使我日夜想。 心中热烈的爱情使我多痛苦,
我的心腹话儿怎样对他讲? 他却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有个年轻的姑娘为他害相思。 河边红莓花儿已经褪颜色,
可是我的爱情仍旧很热烈。 我心中的爱情日夜在增长, 可是没有勇气对他开口讲。 我的亲爱人儿你不知道吗?
我的亲爱人儿你去猜想吧!
孟、瞿的这一版本可能只在不大的一个范围和不长的一段时间内流传。过不久,出现了第三种版本,也就是今天在传唱的《红莓花儿开》: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
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 他对这桩事情一点不知道, 少女为他思恋天天在心焦, 河边红莓花儿已经凋谢了,
少女的思恋一点没减少。 少女的思恋天天在增长, 我是一个姑娘怎么对他讲, 没有勇气诉说,我尽在彷徨,
我的心上人儿你自己去猜想。
据我所知,这是当年上海合唱团的演出本,当年我见过他们的油印谱,在我的印象中译配者署名有三位,记得末位是赵自。不知是上海作家赵自,还是同名同姓另一位赵自,现在已无从查证了。50年代,上海合唱团经常演出这首歌,而且还录制成唱片(由女中音歌唱家董爱琳领唱)。1956年,上海广播乐团调往北京,改制为中央广播乐团,他们也把这个版本带到北京演出。1959年,音乐出版社编选的《外国名歌200首》出版,其中收入了这个译本的《红莓花儿开》,署名为集体译配。由于这本歌曲集影响深远,从此这一唱词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成了唯一得到人们认可的翻译版本了。这就是今天所有的歌曲集收入此歌时都署名“集体译配”或“佚名译配”的由来。 我们试把这一版本和孟先生的译本作一比较,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除了“红莓花儿”的译名相同之外,二者无论遣词造句、押韵方式都不一样,既谈不上前者抄袭后者,也谈不上剽窃,当然更谈不上“侵权”。由此,2001年第2期的《歌曲》杂志重新刊登了《红莓花儿开》一歌,错把上述第3种翻译版本署名为“孟广钧、瞿维译配”,恐怕真是帮了倒忙,反而连累了孟先生“侵”了3位佚名译配者之“权”。 孟先生文章谈的第二个问题是有关“红莓花”的译名。我们知道,在俄罗斯文艺作品中,尤其是民间诗歌中,常常提到这种读如“卡利那”(昵称“卡林卡”)的植物,用作女性之美的象征。它属于忍冬科的小乔木或灌木,开白色小花,结鲜红的有核浆果,植物学上正式学名为“荚迷”,英译作snowball bush, 我们通常也译作“雪球花”、“雪球树”。如果译作“红莓花”,易使人望文生义,误以为花儿是红的,也有人译作“红莓果”,倒也符合实际。早在几年前,孟广钧先生参加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时已经谈到过误译“红莓花”的经过,这次在《大众电影》上又撰文重提,检讨说他当年把“卡利那”译作“红莓花”是错误的,认为应正名为“荚迷花”。其实,在2000年10月20日的北京《音乐周报》上,陈训明先生也提出同样的质疑,引经据典,指出《红莓花儿开》应正名为《荚迷花儿开》才是。可接着,12月1日在同一报纸上,周立可却提出了异议:“……是这些(俄苏)歌曲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唱到了一起、想到了一起。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呀!无论懂不懂俄文,我们没有人去问,也没有必要去改正:是哪一种树,是哪一种花,是哪一个晚上,是哪一条小路,我也不能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儿是俄罗斯山川原野,那儿有库班河,那儿有集体农庄,那儿有姑娘小伙子的自由恋爱,那儿有可歌可泣的卫国战争,那儿有我曾经憧憬的理想。我只知道,这些歌久唱不衰,一代接着一代。这要感谢翻译家们,尤其是歌曲译配者。他们没有拘泥于什么树、什么花,而是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做到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译配者当年真用的是《乌拉尔的小花楸树》、《荚迷花儿开》等歌名的话,那真不知道这些歌在中国流传的情况究竟会怎样?” 是的,我也有同感。歌曲不是生物学讲义,不是科学论文。如果当年孟先生就是译成“荚迷花”或“雪球花”,也许大家唱了半个世纪,对这种名称也就耳熟能详了,而现在,无论改什么名称都不会被认可,恐怕大家宁可接受“红莓花儿”这一美丽的错误的。借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罗米欧,为什么要叫罗米欧,就像世上的玫瑰花,我们不叫它玫瑰,闻着不也一样地甜么?” 由上述可见,目前流传的第3种翻译版本并不是孟先生的译本,而仅仅是沿用了孟先生的“专利错误”——“红莓花”这一名称。这,算不算“侵权”,我回答不了,只好请版权专家赐教了。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
红莓花儿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