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文苑

 

 

关于歌曲的重译

   

 

…………

借这本书出版的机会,我想对中老年朋友说几句话:

我国在解放前并没有“歌曲译配”这一门类,虽然己有几位前辈作过一些尝试,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气候。“歌曲译配”真正作为一种认真的、严肃的事业,则是从50年代始。我也是50年代涉足这一园地的较早的耕耘者之一。

50年代我才二十出头,高中毕业不久,外语水平、文学功底和音乐修养都可想而见。我除了稍稍掌握一些“合辙押韵”的知识以外,对于歌曲译配的技巧,一无所知。在这方面,既不可能有导师指导,也不可能找到任何一本教科书。配歌只是“跟着感觉走”,反复吟唱,自己觉得顺口了,就算大功告成。发表的东西,现在重加审视,常常令自己脸红。

不仅是我如此,我同辈的几位翻译家也都和我一样,经历过漫长的、从幼稚到成熟的摸索过程。

因此,我后来重新编选歌集时,对早年发表的译文都一一加以修订,有的甚至推倒重译。

于是,问题就来了。有不少中老年朋友对我说:还是旧词好,顺口,新词唱起来别别扭扭的。

这样的意见无疑是说:积累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我现在修订或重译的译文还不如我当年高中生的水平?

搞翻译和搞创作不同。创作家可以一字不改他20岁时的作品,让读者和评论家循此了解他的创作道路和生活轨迹,但翻译家翻译的是别人“完美”的作品,我们无权固守自己的“稚嫩”去损伤原作的“完美”。

我总是不断地修订和重译歌曲,这不光是对原作品、同时也是对“读者们”负责,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旧词、新词,都是“初次见面”。我希望对得起他们,把自己成熟的、比较满意的译文留给他们。

    我恳切地希望中老年朋友们,希望音像制作者们以及合唱团能摆脱“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理解并支持翻译家们“精益求精”的努力。若干年后,随着词语的演变和发展,翻译整体水平的提高,我的译文也终将被逐渐淘汰,为“后来者”所取代。让美的歌曲带着能和它般配的译文(而不是带着“遗憾”)一代代传唱下去!

…………

                                          摘自《俄罗斯民歌珍品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