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文苑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歌曲翻译

20081119日在上海翻译家协会举办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文学翻译发展》论坛的专题发言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歌曲翻译》。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歌曲翻译界的状况。

当时,主要由1954年在北京成立的音乐出版社牵头,继而加入了1956年新成立的上海音乐出版社,团结了一批各个语种的、甚至东欧小语种的歌曲译配者,出版了大量各个品种的外国歌曲集。上海的《广播歌选》和北京的《歌曲》杂志每一期也不遗余力地推荐新的翻译歌曲,这是外国歌曲译介领域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歌200首》及其续集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三集《苏联歌曲汇编》,当时曾多次重印,在全国销售量达数十万册。1960年中苏论战开始以后,外国歌曲译介的数量和品种锐减。除了亚非拉歌曲和被认为是友好国家的歌曲,其它一概排除在外。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除了少量的朝鲜歌曲和阿尔巴尼亚歌曲,外国歌曲的译介几近于零。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文革的“余悸”犹在,文革期间强加给外国文艺翻译的“罪名”依旧影响着出版界的观念,因此只有个别的出版社“投石问路”式出版了一些早在50年代就已经译介过来的外国歌曲集。外国歌曲的翻译领域的回暖比起其它文艺翻译类的要滞后得多,直到1985年中苏关系开始解冻才有了一些转机。究其原因,一,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心有余悸”;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外国歌谱断了来源,没有歌谱,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三,从1960年至1985年这二十五年的荒芜,外国歌曲翻译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层,原来的歌曲翻译者队伍已经凋零,有的老去,有的调动工作,有的出国,还有的荒疏了外语长达二十五年,已经无力再从事翻译工作。因此在八十年代还能继续从事歌曲翻译的人只剩下三两个人。

我在1985年出版了《新译外国名歌120首》及其续编,1987-1988年出版了《苏联歌曲佳作选》《最新苏联抒情歌曲100首》和《苏联最新电影歌曲100首》等。这是改革开放七年以后推出的第一批大数量的翻译歌曲。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当代的流行歌曲也开始陆陆续续地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时由于物价的波动,出版业开始严重滑坡,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也陷入困顿。

1994年,尽管当时出版业的滑坡状况仍未中止,但是还出版了《1917-1991苏联歌曲珍品集》。以后形势逐渐好转,每年都会有新书出版,如《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俄罗斯和苏联合唱珍品集》、《世界电影经典歌曲500首》等。九十年代,翻译歌曲受到人们空前未有的关注,首先体现在俄苏歌曲,举例来说,19948月和11月,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台俄苏歌曲音乐会,场场爆满。接着,北京的专业音乐团体和大大小小的业余合唱团也争先恐后地举办了俄苏歌曲专场音乐会,至今,在北京的俄苏歌曲专场音乐会已演出不下两百场。同时,在民间,在公园,翻译歌曲也在广泛地传播。在北京的带动下,全国一些主要的城市也掀起了一阵阵“俄苏歌曲热”。继后,外国翻译歌曲的传播内容开始拓宽,最明显的是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名为“译海歌潮”的、由我翻译的世界各国歌曲的4台音乐会以及2003年我从事歌曲翻译工作50年,一些城市的乐友们专门排演了我的翻译歌曲音乐会。我以翻译家和音乐家的双重身份应邀担任那些音乐会的顾问、艺术指导或特邀嘉宾,到过许多城市,包括在澳门。翻译歌曲甚至走出国门,2005年,在新加坡的华裔社会也举办过我的翻译歌曲的音乐会。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大学生合唱团、俄军红旗歌舞团在为来访的中国客人演出时,就用中文演唱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在译介到中国来的世界各国歌曲中,最受我国受众欢迎的是俄苏歌曲。

俄苏歌曲的广泛传播对几代人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这一点,连俄罗斯方面都感觉到了,我,作为俄苏歌曲翻译者和传播者,自1997年起,4次受到俄罗斯方面的褒奖,其中包括,1999年俄罗斯联邦总统授予的“友谊勋章”和2007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授予的“尼·奥斯特罗夫斯基金质奖章”。

九十年代外国歌曲翻译领域来说是继五十年代之后又一个黄金时期。21世纪最初几年,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事实上,由于歌曲翻译界后继乏人,除了高等艺术院校为了教学的需要,翻译出版过为数不多的欧洲古典艺术歌曲之外,近二十年来只剩下我一人还在不断地翻译介绍国外歌曲,我的编译出版状况即反映了当前的外国歌曲译介的状况。

现在的改革开放的形势很好,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按理说,这是非常有利于外国歌曲的译介,但展望未来,这一领域情势依旧不容乐观。许多不利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外国歌曲翻译事业的生存、繁荣和发展。其不利因素有:(一)外国歌曲发表的园地严重萎缩;原先全国各省都有一本音乐刊物,现在,有的停刊,有的转型,只剩下北京一家杂志《歌曲》每月才刊登一首翻译歌曲,翻译了歌曲无处可以发表;(二)外国歌谱没有来源,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在这30年内从来没有进口过任何一种外国歌谱,我们只能自己托海外的亲友用外币采购,能力有限;(三)出版社改制,由事业单位转化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出版社考虑到自身的生存,不得不拒绝出版那些选题虽好但未必赚钱的外国歌曲集,比如我今年年初出版的一套《俄苏名歌经典》,若不是得到上海文化基金会的资助,根本不可能出版;(四)五十年代歌曲翻译的繁荣是靠国家音乐出版机构牵头并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的选题计划,团结了一批翻译工作者,而现在的外国歌曲的译介工作处于无主无序的状态、自生自灭的境地,没有哪个部门来主管也没有哪个部门来规划。换句话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五)国际版权问题、歌曲译配的低稿酬问题等等,也都是掣肘歌曲翻译事业的发展;(六)翻译家后继乏人,在我之后,翻译歌曲领域恐怕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片空白。

 近几年,网络的发展,也给外国歌曲的翻译事业开拓了一个新的园地和新的渠道。我们在网络上成立了一个歌曲翻译实验小组,也已经译配出100多首歌曲(主要是俄苏歌曲),并利用网络的手段在传播这些翻译歌曲。网络翻译歌曲能不能像网络文学那样,形成一定的气候,目前还很难作出判断。

    以上是关于歌曲翻译领域在这改革开放30年的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