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栏目:外国友人评薛范 |
俄罗斯·中国 文化交流在继续(节录)
|
|
伽丽娜·库利科娃 |
2003年1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中山、珠海和中国其他一些城市,举行了俄罗斯和苏联歌曲大型音乐会,广泛纪念《苏联歌曲集》在中国面世50年(事实有误,应为“祝贺薛范翻译生涯五十周年”)。这本书的编译者是上海的薛范,在50年代初期,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19岁青年。 薛范,1934年生于上海。两岁时罹患脊髓灰质炎,致使他的双腿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6岁进小学,然后是中学,且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屈不挠的意志造就了他过人的才智。他曾经和正在克服多少困难,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中学时就对苏联文学、音乐和电影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亲友们背着他去观看电影,帮他借书、抄录苏联歌曲。电影《大马戏团》、《列宁在十月》、《光明之路》、《马克辛三部曲》,杜纳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与尼柯莱·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遗孀拉伊莎·奥斯特罗夫斯卡娅会见,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是为薛范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保尔·柯察金成了他热爱的英雄,给他指出了生活的道路。 1952年,薛范高中毕业,并顺利地考取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可是,从校方得知,双腿残疾的人不能进大学,他被拒之校门外。这又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薛范面临着一个问题:怎么办?任凭意志消沉,向命运屈服,还是自我奋起,开辟生活之路?他开始定时收听电台广播节目中的苏联歌曲。朋友们常常帮助他去上海广播电台参观那里的音乐广播设施,听合唱团排练,这是他从儿时起就迷恋的,是音乐给了他自信并激发了他的灵感。从那时起,薛范决心自学俄语,把苏联和俄罗斯歌曲译成中文,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很快成了他的天职和生活的目的。 有一次,上海广播合唱团的领导看见一旁有个坐着轮椅的人在用俄文写东西,便上前问道:“你在学俄文?你能帮我们翻译几首苏联来的歌曲吗?”从此,他开始了与上海广播电台的合作。1953年,上海《广播歌选》杂志刊登了薛范翻译的第一首苏联歌曲——穆拉杰里的《和平战士之歌》,接着他又译配了杜纳耶夫斯基的《春天进行曲》。那些年,他陆续出版了《杜纳耶夫斯基歌曲选》和《苏联歌曲集》(第一集)。 1957年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的中国代表团带回了由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马都索夫斯基作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唱片。薛范从《苏维埃文化报》上看到在莫斯科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上获奖的歌曲名单,《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也名列其中。那优美而感人肺腑的旋律使他倾倒,似有难以阻挡的千钧之力促使他立刻着手翻译。可是,翻译并不遂心,总觉得译文没有完全转达歌曲的美妙意境。他奋战两天又两夜,字斟句酌,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译文与原作的乐谱珠联璧合。莫斯科联欢节闭幕还不到两个月,薛范译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曲就分别刊登在北京的《歌曲》和上海的《广播歌选》这两本杂志上了,中国许多外省市的杂志也纷纷转载。 今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曲在中国的广播和电视上依然热播不衰,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在受到中国青年如此喜爱的卡拉OK排行榜上,它位踞榜首。 无怪乎薛范风趣地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用中文演唱的人远比用俄语演唱的人要多,这首歌早已成了地道的中国歌曲。”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给薛范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对自己的实力信心倍增。60年代初期,薛范开始发表有关俄罗斯民歌的文章,与苏联作曲家书信频繁往来——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布朗介尔、诺维柯夫。薛范至今还自豪地保存着有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题签的有《海港之夜》的乐谱本。 受到初步成就的鼓舞,薛范开始从事社会活动。他在上海的中苏友谊馆创立了苏联歌曲爱好者业余合唱团并负责辅导。合唱团经常到工矿企业和大中院校演出。薛范的译配技巧随着他对苏联歌曲的兴趣在与日俱增…… 讵料命运多舛,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革命”掠过薛范的生活,劫后废墟一片。钢琴、乐谱、收藏的唱片——全都化为乌有。但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薛范重新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1988年,他出版了《70~80年代苏联抒情歌曲100首》和《苏联电影新歌100首》,发表一系列有关俄罗斯及苏联歌曲史的文章。1995年,一部集薛范从事译配歌曲40年之大成的《1917~1991年苏联歌曲珍品集》在中国首次出版。书中收集了300首有谱有词以及曲作者简介的最优秀的苏联歌曲。在1997年出版的《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中,收入了183首俄罗斯民歌及浪漫曲。1999年,薛范出版了《俄罗斯和苏联合唱珍品集》,内含俄罗斯和苏联作曲家的140多首合唱作品。薛范在书的后记中谈到,歌曲创作在俄罗斯仍受关注,他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俄罗斯的职业合唱团,还谈到俄罗斯主要的音乐学府。 1997年10月25日,薛范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俄罗斯及苏联歌曲演唱会,(应为:北京音乐台“俄罗斯风情”第一次听众联谊会),演唱者达400余人,其中有中央乐团合唱团以及新世纪、春之声业余合唱团、国家图书馆合唱团、童心合唱团(记忆有误:上述各团均未参与1997年演出。他们参与的是1999年起始的各次演出)和与薛范有着多年友谊的卡林卡业余合唱团。 卡林卡合唱团1993年创建于北京,这要归功于合唱团的常务团长钱光剑的热忱和倡导。他们参加了1994年新年音乐节目《外国歌曲200首》并获得盛名。1995年春天,卡林卡合唱团第一次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大厅里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演唱节目大多是薛范译配的最受欢迎的俄罗斯和苏联歌曲。在音乐会大厅里,薛范坐在轮椅上,双眼闪烁着幸福的光彩。音乐会结束后,全场起立,向合唱团演员们和薛范热烈鼓掌,正是他们的精诚合作,观众们才能欣赏到如此绝妙的俄罗斯和苏联歌曲的艺术精华。 卡林卡现有合唱团员60人。合唱团原团长钱光剑已在2001年1月把领导权移交给自己的同事王强。合唱团现正致力于新的节目。卡林卡的成员有新闻工作者、大中院校教师、医生、企业家、商场和公司职员、退伍军人。他们的年龄从25岁到60岁,他们都不懂俄语,但是他们都热爱俄罗斯,向往亲历俄罗斯也热爱俄罗斯歌曲。 1995年,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国际科学文化合作中心授予卡林卡合唱团和薛范荣誉证书,以奖励他们对发展俄中文化合作的积极贡献。 在上海中山南路薛范的寓所里,一个个书橱里摆满了书籍和乐谱,两只音箱,电视机和电脑,墙上挂着两照片:一帧是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1997年11月10日在北京俄罗斯联邦大使馆大厅俯身向坐在轮椅上的薛范授勋,把友谊勋章亲佩在他的衣襟上,以表彰他在中国传播俄罗斯歌曲所作的卓越贡献;另一帧是薛范向俄罗斯总统赠送自己编译的在中国出版的《俄罗斯民歌珍品集》。 1999年10月,在中俄友协50周年庆典上,薛范被被授予俄中友协“为巩固俄中友谊作出杰出贡献”荣誉奖章。 今天,薛范的名字不仅享誉全国,而且名扬海外。他是著名的俄苏歌曲翻译家和普及使者,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俄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俄罗斯国家最高荣誉友谊勋章获得者。 薛范对自己的工作在俄罗斯获得认可感到自豪,他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参与薛范翻译歌曲演唱会的有杰出的独唱家、二重唱组、专业和业余的合唱团,实际上年年举行,不仅在上海、北京,还有国内的其他城市。 现在,诸如《胜利节》、《从哪里认识祖国》以及我国许许多多其他的歌曲在中国已经广为传唱,而努力不懈的薛范正继续赋予它们在中国大地上成长的活力。 俄中友协对这位意志坚强的人早已耳熟能详,我们初闻其名已是80年代初期的事了。后来,我在中国工作期间,我们经常见面,要么在上海,要么在他飞赴北京参加新歌集首发式的时候。应薛范之约,我曾为他的歌集《1917~1991年苏联歌曲珍品集》和《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作序,这两本歌曲集是薛范多年殚精竭虑的劳动成果。薛范是一位真正热衷于事业的翻译家,他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我国的文化。 薛范对于我国歌曲的词意有着绝妙的审美感,体味出其中深刻的内涵和韵味。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歌曲借助于薛范出色的译文对于中国演唱者和合唱团才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才得到中国广大听众热烈反响。 我回到莫斯科已经三年了,但我们继续保持着友好的联系。薛范在最近的一封来信中告诉我,他准备参加一系列的音乐会,纪念他的第一本书《苏联歌曲集》面世五十周年(事实有误,应为“祝贺薛范翻译生涯五十周年”),正在编辑《苏联影视歌曲集》。他非常希望向中国的歌曲爱好者介绍巴赫穆托娃、伽兹玛诺夫、尼柯拉耶夫、克鲁托伊的优秀歌曲作品。他请求帮助挑选这些歌谱以及俄罗斯《金指环》演唱组的曲目资料。我们将把今天在俄罗斯传唱的受人欢迎的优秀新歌寄给薛范,让它们在中国大地上成长。 薛范曾在《1917~1991苏联歌曲珍品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唱俄苏歌曲,不仅是因为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品位,也不仅是对过往时代的追忆,更多的是对未来新世纪的信念……我们相信:这世界上只要有人类存在一天,那些激励我们去追求崇高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歌曲将永远和我们同行!” 薛范在2004年70岁生日之际表示,他有许多创作计划。据他计算,他译配成中文的俄罗斯和苏联歌曲超过千首。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精神不老,永远年轻。他是一位作家、作家的一生就是忘我地劳动,为了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忘我地劳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