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文苑

 

 

俄苏歌曲俄苏歌曲在中国的传播

   

发言人:薛 
时间:200910101110分(2240秒)
地点:哈尔滨市马迭尔宾馆二楼多功能厅
主持人:郁正民

 

  尊敬的专家、同行们,很高兴见到大家。

我想起李岚清总理给这次会议的题词“情动俄罗斯”,这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俄罗斯情结。来到哈尔滨看到很多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很多商店的店名都有俄文标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召开这样的会议非常符合我们会议的主题。

我是解放初期第一批从事俄罗斯歌曲翻译的人员之一,包括今天在座的毛宇宽先生,还有上海乐团的周枫先生等。由于自始至终一直不间断地从事俄罗斯歌曲的翻译工作,可以说我是俄罗斯歌曲传播和翻译的见证人和亲历者,所以我今天发言主题是“俄苏歌曲在中国的传播”。

歌曲是和老百姓最贴近的音乐形式,它受众广泛,即使是1960年至1985年中苏关系恶化时,唯有苏联歌曲在中国的传播没有中断。“文革”期间中断了苏联歌曲的翻译工作,但两本歌曲集《外国名歌200首》、《苏联歌曲汇编》,被上山下乡的那些十五六岁的青年带到农村,这些知青后来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传播苏联歌曲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出版社陆续出版苏联歌曲集,我手上这本《俄苏歌曲珍品选集》,即是由我主编的目前国内仅有的苏联歌曲五线谱原谱版。

我想起我访问俄罗斯时说过:“为什么俄苏歌曲中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在中国得到广泛介绍和传播,而中国歌曲在俄罗斯却介绍得很少?”当时俄罗斯代表说:“因为俄罗斯没有薛范”。那么现在我想请在座的左贞观先生转达我对俄罗斯同行的建议,希望“俄罗斯也有薛范”,希望莫斯科音乐学院、格涅辛音乐学院、喀山音乐学院的相关专家能够将中国歌曲翻译介绍到俄罗斯。明年是俄罗斯汉语年,希望俄罗斯人能够唱中国歌曲,这是我们的愿望,因为中俄文化交流应该是对等的关系……

最后,我顺便说个题外话:我在这次会议上看到很多年轻学生和青年教师参会,我感到中俄音乐交流后继有人,但俄苏歌曲的翻译和介绍后继无人,呜呼哀哉!
 

(本文是作者在“2009年哈尔滨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即兴开场白,宣读的论文《俄罗斯和苏联歌曲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另见)

 

选自《中俄音乐交流·史事回顾与当代反思》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2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