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文苑

 
 

 

答一位大学生

 

薛范按: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一位同学要以“俄苏歌曲在中国”为题写毕业论文,写信给我,提了几个问题。下面是我复信的摘要:

 

**************************

 

    ……早在二、三十年代,俄苏歌曲就开始在中国传播。从二三十年代到1949 年可作为第一时期;从建国到1961年,俄苏歌曲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高峰——这是第二时期。其中虽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但并不尽然。50年代,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除了“敌对”国家,世界其它各国从古到今的文艺作品都被陆续介绍过来。即使被称作“帝国主义”的美国,他们的经典作品(如:惠特曼、马克·吐温、欧·亨利等)以及所谓的“进步作家”的作品(如德莱赛、法斯特等)也被一一介绍过来。但在歌曲方面,美国当代主要是流行歌曲,我们当时称之为“腐朽的、堕落的靡靡之音”,当然不便传播,即便如此,当时还是介绍过S·Foster的歌曲、黑人灵歌和百老汇歌曲《老人河》等。50年代,中苏有文化交流协定,苏联乐谱和唱片在国际书店可随意买到,价格低廉,与中国书刊和唱片的价格不相上下。这为我们翻译介绍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其它国家的歌曲,我们也往往从俄文版转译的。现在有些文章提到那一时期的“闭关锁国”,实在有些误解。当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对中国实行制裁和封锁,把我们的门和窗都堵得严严实实的,我们想了解西方、想介绍西方,得不到任何资料。从1961年直到8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主张修复中苏关系时起)长达25年以上为第三时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闭关锁国”时期。你说:“苏联歌曲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并不确切,倒不如说“苏联歌曲的传播转入地下”。当时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偏僻的山区和农村是一片相对自由的天地,其中有不少人把劫后余生的苏联歌曲集和唱片带到乡下,带动身边那些从未接触过苏联歌曲的伙伴们(他们都16~18岁左右,1961年中苏交恶禁唱苏联歌曲时,他们才十岁左右。)一起放胆地大唱当时的禁歌。就是那一代人(现在59岁上下)为90年代俄苏歌曲在中国的复兴播下了火种,成为今天传播俄苏歌曲的中坚力量。遗憾的是,由于资料来源被杜绝,当时传唱的仅仅是50年代流行的老歌。从80年代末到今天,可算作第四时期,近几年流传的已不仅仅是50年代的老歌,而且已有不少是我译配的新歌。94年8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第一台俄苏歌曲音乐会,满场都是中老年观众,但96年初我再次去北京音乐厅时,场上半数以上都是年轻人。你(以及不少人)把这一现象称作“怀旧”,我是不敢苟同的,请参见我附上的《青春的信物》和《写在前面》两文以及一位30岁左右的海军中尉的文章《薛范·苏联歌曲·我》。

    你把俄苏歌曲在中国的传播归结为两个原因:第一是它的艺术魅力,这点我没有异议,但仅仅说成是“艺术”的魅力,似乎嫌有点儿以偏概全。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歌曲都有其不可取代的魅力,为什么独有俄苏歌曲更受欢迎?请你仔细看看我的《写在前面》一文。一些作品,被尘封了将近25年,如果没有生命力,早就被人弃之如敝屣了,还能有今天这样越来越受人热爱吗?仅仅认为是“艺术魅力”,那么像舒伯特等人的被人公认为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的作品为什么却没有“广”为流传呢?第二,你认为受意识形态(你当然指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是指50年代,尚可差强人意,如果通指,就未免失之偏颇了。我知道,现在有些文章一提及俄苏歌曲,动辄就说是意识形态,这其实是误解,或者可以说是偏见。试想,现在欧美、日本流行歌曲和港台流行歌曲铺天盖地,是什么意识形态所致呢?我没有听说过哪个党政部门或领导人提倡鼓励过。同样,今天对于俄苏歌曲,我也从没听说过哪个党政部门或领导人提倡鼓励过。

    我在90年代初就开始筹划搞一台俄苏歌曲音乐会,但没有一家音乐团体敢 演出,因为当时苏联解体不久。1994年我鼓动中央乐团合唱团(今之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举办这样一台音乐会,当时大家都颇费踌躇:不知我国政府怎么看待?不知俄国政府怎么看待?会不会引起外交风波(因为苏联解体,俄国人都不再唱苏联歌曲,我们却举办苏联歌曲的音乐会)?最后公演时,一切都低调处理。原定演出4场,怕上座率不佳,改为只演两场。意想不到的是演出大获成功,引起轰动,后来竟形成了“俄苏歌曲热”的旋风,也带动了民间的“俄苏歌曲热”。一些文化经纪人和策划人见到俄苏歌曲有市场,有卖点,也相继举办俄苏歌曲的各种音乐会,各文艺团体也竞相演出,推波助澜。这里丝毫不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和鼓励。你说“80年代~20世纪末,中俄两国重修旧好,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北约”东扩,中俄两个大国在政治上由于共同的利益而逐渐走近”,因此俄苏歌曲得以传播。我认为这只能说两国友好为俄苏歌曲的传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不至于再被封杀,但俄苏歌曲受到中国人的热爱与政治与意识形态毫无直接关系。

    实际上,促成俄苏歌曲广泛传播的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就是欧美、港 台流行歌曲在中国肆无忌惮的流行。给我写信的中老年朋友一提到俄苏歌曲就要把流行歌曲痛批一顿: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顾影自怜、自作多情。较之俄苏歌曲的健康向上、促人奋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请细细体味我写的那句话的真正涵义:“不仅仅是对过往时代的追忆(即所谓的“怀旧”),更多的是对未来新世纪的信念,是对我们曾经拥有而如今正在失落的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的呼唤。”

       现在年轻一代也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俄苏歌曲。他们是在甜得发腻的流行歌曲糖罐里泡 大的,他们虽然仍喜爱流行歌曲,但在俄苏歌曲里(有比较才有鉴别)他们欣喜地发现了一片从未领略过的新天地。你不就是其中之一吗?

    说句题外话:20-30年代,在革命老区流传着一些借苏联歌曲的曲调另行填词的革命歌曲,也许你又认为是意识形态使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假设我们现在亲西方,试问,你能找到哪一首美国流行歌曲可以被我们用来填上适合于我们的歌词?不填革命歌词或政治歌词,就填以歌颂祖国、歌唱家乡的内容,你说哪一首美国歌曲足以当得此任?在美国流行歌曲中,主语除了“I”、你见到过“You”或“He”、“She”吗?主题除了“Love”,你见过 my country my motherland 这样的词语吗?有比较才有鉴别,你细细想想,你就会悟出俄苏歌曲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共鸣的魅力所在了。

希望你把我的《苏联歌曲珍品集》和《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两本书中的全部歌曲以及所附的歌曲说明全部浏览一遍, 得出一个总的印象,再读一下我为两书所写的前言、后记以及《苏联歌曲史话》一文。

《苏联歌曲史话》等是我87年所写,当时苏联尚未解体,所以其中有些提法现在已不合时宜,仅供参考。

《翻译歌曲的历程》是我目前刚写出的初稿,尚未最后完成,现将初稿中有关苏联歌曲的几页复印寄上,一并供你参考。

毕业论文请用电脑打印,寄一份给我。希望看到年轻一代对这一题目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祝你成功!

                                                                       2001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