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薛范活动情况报道

 
 

2007’薛范俄罗斯之旅

 

邵正如

     薛范——这个名字对于俄苏歌曲爱好者来说,几乎是无人不知。他一生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其中俄苏歌曲就近千首,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可令人感慨的是,他却从没有到过俄罗斯。
    终于,在2007年的俄罗斯的“中国年”,他收到了俄中友好协会和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于6月下旬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为期10天的访问。这次应邀出访,正圆了他几十年向往俄罗斯的梦!
    伴随薛范同行的还有一个名为“莫斯科郊外”的俄苏歌曲爱好者网络代表团。6月21日至23日,薛范一行19人参观游览了圣彼得堡。他们参观夏宫、冬宫、皇村花园,游览涅瓦河,参观打响十月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并在那里摄影留念。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圣彼得堡的建筑,雕塑、油画、芭蕾、音乐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些名胜古迹和艺术珍品,薛范过去只是从文学作品、画册、相片和影视中知道,这次总算都能亲眼目睹了。接着,薛范和同伴们又专程拜访了俄罗斯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故居。这位歌曲大师的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海港之夜》、《共青团员之歌》等在中国流传极广,尤其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50多年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自己的感情和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地道的中国歌曲了。去年8月4日,“莫斯科郊外”网站为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50周年在网络上举行了专题音乐会。今年4月25日,他们又为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诞辰100周年举行了纪念晚会。薛范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译配者,他至今还珍藏着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当年签字赠送给他的作品集。这一回,薛范亲自来造访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故居,虽然已是人逝楼空,但他还是把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歌曲的中文译本,托索洛维约夫的老邻居转交给他的亲属,以表达中国人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6月24日清晨,当薛范乘坐列车从圣彼得堡抵达莫斯科时,俄中友协副主席、薛范的老朋友库利科娃早已等侯在车站口,迎接这个为俄中友好作出贡献的翻译家薛范。当天库利科娃就引领薛范一行去了新圣女公墓。那里薛范向卓娅、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及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穆拉杰里的墓献了花,薛范还特意到为他颁发1997年友谊勋章的叶利钦总统墓前献花、致哀、留影。
    6月25日,俄中友协副主席、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茹柯夫院士亲切会见了薛范。他赞扬薛范数十年来为俄中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因为有了薛范,俄罗斯的歌曲才得以在中国的大陆广泛传播,且传播之广、影响之深为全体俄罗斯人感动。他称薛范是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薛范讲述了自己从事歌曲翻译的历程,讲述了年轻时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舒拉、马特洛索夫、马瑞谢夫等对自己和同辈年轻人的影响。随后,茹柯夫院士代表俄罗斯联邦国家公众褒奖委员会主席团授予薛范“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授予一个中国人还是第一次。这是薛范没有想到的,他感到意外和惊喜。这一荣誉突然来临,更增强了薛范,为俄中友好,俄中文化交流尽自己毕生精力的决心。参加这次颁奖仪式的,还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官员,及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李宗伦总经理夫妇等。
    当天薛范去参观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现在,它有了个新的名称:国立“自强”人文中心纪念馆。年轻时的薛范也深受奥斯特洛夫斯基精神的影响,50 年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拉伊莎访华,在上海的文化广场千人大会上作报告,接见过当时才20多岁的薛范和其他几位残疾青年。薛范立志要以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榜样,对待生命,对待事业。薛范确实也这样做了。现在事业有成,又佩戴着“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金质奖章”出来到纪念馆。此时此地薛范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6月26日薛范来到向往已久的克里姆林宫红场。在薛范译配的俄苏歌曲中,关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歌曲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在未出国之前就多次表示:就像巴赫慕托娃夫妇那首著名的歌曲所唱的那样,他一定要亲自去莫斯科红场表达他自己的心意——“向那伟大的年代致敬!”薛范先在入口处向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元帅的立马铜像默默致敬,随后瞻仰了列宁墓,接着又向无名战士墓献了花,向那些在战争期间作出巨大牺牲而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无名英雄们的致以崇高敬意。
    第二天,薛范出发去莫斯科郊外的列宁哥尔克村,参观列宁纪念馆。伟大的列宁逝世前2年就一直住在这里。薛范认真听了讲解员讲述,列宁受伤后在这里的一切,并在列宁塑像下默哀。
    6月28日薛范在俄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先生的带领下,访问了俄罗斯作曲家协会,在那里他见到了深受中国俄苏歌曲爱好者热爱的作曲家巴赫慕托娃夫妇。薛范是巴赫慕托娃歌曲的最早的译配者。巴赫慕托娃1958年的成名作《歌唱动荡的青春》,第二年薛范就把它译介到中国,这首歌至今还在中国广为流传。薛范后来还译配了巴赫慕托娃的许多歌曲。80年代,他们之间还互有书信往来。1989年,薛范还在《人民音乐》上撰文介绍巴赫慕托娃及其作品,并称她是苏联当代的歌曲大师。这次他们的会见真是一见如故。薛范还和俄罗斯作曲家们交换了音乐创作中的理念和想法,一致认为要立足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发扬和繁荣本民族音乐创作要竭尽全力。
    薛范一行要告别了。为此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和俄中友协分别举办了告别会。
    28日晚在老北京饭店,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旅俄华人迎送薛范先生访俄的告别会。出席告别会的除了薛范一行和“莫斯科郊外”的俄苏歌曲爱好者网络代表团外,还有全俄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俄罗斯莫斯科中华商会的代表。在俄的留学生和实习人员代表,中国驻俄大使馆代表等。尽管人们来自各方,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苏俄歌曲爱好者,唱的都是薛范的歌。这次告别会吸引了中国中央电视台,俄通社,光明日报,文汇报的记者。他们对薛范进行了专题采访。
    29日上午俄中友好协会为薛范举办了告别会。俄中友协副主席库利科娃主持会议。出席的有不少是参加过二战的老战士。前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罗高寿也特地赶来与薛范道别,他俩是老相识了。罗高寿希望薛范有机会再来看看俄罗斯。薛范说这次访俄不仅目睹了俄罗斯美好河山,更看到了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发展,看到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他希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世代相传,再不要发生过去那种不愉快的事。罗高寿补充了一句:永不为敌!全场为此举杯。为感谢薛范对俄中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库利科娃又向薛范赠送了两箱经典的俄罗斯歌曲乐谱和光盘,为薛范今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薛范十分感激,愉快地接受了。会后薛范又接受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采访。
    俄罗斯之旅要结束了。在莫斯科,库利科娃女士自始至终陪伴着我们,她既作导游,又当翻译,又关心我们的饮食起居…作为一个俄中友协的领导,她付出太多了,但她事无巨细,乐此不疲,数十年如一日。她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中国人民。在她身上浓缩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次俄罗斯之旅,我们亲眼看到了俄罗斯人民对我们的友好,不论老一辈还是年轻人,他们的友好表示,我们是亲身感悟到了。
    车子开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机场,库利科娃还继续忙着帮我们行李打包、疏通出境事宜……最后她和薛范紧紧拥抱告别,目送我们登机进入候机大厅。我们频频向她招手示意。双方的眼睛顿时都湿润了…
    再见吧,库利科娃女士!
    再见吧,俄罗斯!
    2007年薛范俄罗斯之旅结束了,但中俄友谊之旅还在扬帆远航……

                                    原载 《КИТАЙ》 2007年第9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本站)

注:照片为薛范先生访问俄罗斯时,在红场向无名战士墓敬献鲜花。(照片为邵正如先生提供)